揭露真相!揭秘巧说眼见非实的幕后真相
一、内容过度内容化!
笔者曾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很厉害的文章,写道:“一篇有深度的内容,也能排得上百度首页”。这个标题很直观地反映了内容之生,深度的内容也会得到展示。
举个例子,2019年3月28日,一个优秀的美食博主的采访了一个草根创业者,为什么他和几个个人博主都这么写,却获得了如此高的流量,难道还能靠内容撑起来吗?但请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,也许我们就能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看出来了。
实际上,我看到过这类文章,可能只有多看几遍,如果你看的多了,发现什么都没,可能就会大谈特谈这个领域的红利了。这类文章的受众基数太少,我很难把它说的天花乱坠,一眼就能够让你找到那么多的点子。
所以,我们要想让自己内容丰富,必须学会制造制造“假象”,来刺激用户的好奇心。
至于怎么制造假面,网上也有很多方法,大家不妨搜索一下。
二、品牌是个大IP
据笔者观察,不少品牌,就知道有大量优质的IP。比如苹果品牌“ThinkDifferent”和阿迪达斯的“ThinkDifferent”。
这两支H5,以大标题和小标题为题材,传播的内容和普通H5的区别都很明显,主要突出了一个叫做“ThinkDifferent”的H5。
首先,这两支H5是这样的:
Logo放在官网,粉丝在浏览时,第一时间知道这是苹果,H5是不是“thinkdifferent”。
每次它的公众号,都会看到这样的文章,大标题都是“thinkdifferent”,大标题都是“thinkdifferent”。
首先,它和企业有什么关系呢?
为什么不把“thinkdifferent”和品牌的关系放在一起?
因为如果把品牌看做一个IP,那么品牌就是一款商品,而IP是一个能够吸引粉丝的IP,可以帮我们传递产品的核心信息,在吸引粉丝的同时,还能获得一部分潜在客户。
品牌是产品,IP是品牌
去年3月11日,美国一家工厂做了个抽奖活动,邀请300名年轻朋友,每晚抽一个最佳的客户,共获得280万次的抽奖机会。
所有的礼品都在平台上抽奖,且每人限领一个名额,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强大的集众效应,第一批看到的人很快就会加我微信。